前几日翻明代《赤水玄珠》倍倍网,见其中记载:“颤振者,非寒非热,由气郁而然……” 忽然想起曾经遇到的一位张姓患者。他说自己只要喝二两白酒,手抖就明显减轻,甚至能稳稳地握住筷子,但酒醒后反而抖得更厉害。这让他很困惑:难道喝酒能治特发性震颤?
其实在与特发性震颤患者交流时,经常能听到类似的反馈。今天就结合y书理论和临床观察,和大家聊聊喝酒与特发性震颤之间的关系。
一、酒后震颤减轻,到底是怎么回事?
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酒 “行y势,通血脉,润皮肤,散湿气”。从现代y学角度看,酒精(乙醇)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乙醛,暂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,尤其是对小脑(小脑 在中医属 “脑” 的范畴,与肾精充盈相关)的活动有短暂抑制作用,而特发性震颤的发病与小脑功能异常密切相关。
这种抑制作用就像给过度活跃的神经 “踩了一脚刹车”,使得震颤症状暂时缓解。但中医认为,这种缓解只是 “z标不z本” 的表象。酒性温热,能暂时疏通经络、散寒除湿,对于气滞血瘀或寒湿阻滞引起的震颤,可能会有短暂的疏通效果,但绝非长久之计。
展开剩余71%清代医家林佩琴在《类证治裁》中提到:“颤振倍倍网,风摇掉动之病也,其责在肝。” 特发性震颤在中y多属 “颤证” 范畴,核心病机是肝风内动、肝肾阴虚。酒精虽能暂时鼓动阳气、疏通气血,但本质上是 “耗伤正气” 的双刃剑。
公众号-舞蹈病知识讲解
二、喝酒能z疗特发性震颤吗?
很多患者朋友看到酒后震颤减轻,就误以为喝酒是 “偏方”。但翻阅历代医案,从未有任何典籍将酒列为治疗颤证的正治之法。
从中医理论分析,特发性震颤的根本在于肝肾阴虚。肝藏血,肾藏精,精血互生,若肝肾亏虚,则筋脉失养,虚风内动而发为震颤。酒性烈,易耗伤阴津,《医宗金鉴》明确指出:“酒为火热之品,久饮必致阴虚火旺。”
现代临床观察也证实倍倍网,酒精对震颤的缓解作用通常只能维持 1 - 3 小时,且随着饮酒次数增多,耐受度会逐渐提高,需要不断加大饮酒量才能达到同样效果。这就像饮鸩止渴,暂时的舒适背后是更深层的损伤。
曾见一位特发性震颤患者坚持用黄酒送服中药,认为能 “增效”,结果三个月后不仅震颤加重,还出现了口干舌燥、失眠多梦等阴虚症状。这正是因为酒精扰动了体内阴阳平衡,加重了肝肾亏虚的本质。
三、长期饮酒会加重震颤吗?
《素问・上古天真论》强调:“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…… 故半百而衰也。” 酒精对身体的损伤是渐进性的,尤其对特发性震颤患者而言,长期饮酒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
耗伤肝肾之阴:中医认为 “肝主筋,肾主骨生髓”,震颤本就因阴津不足、筋脉失养所致。酒精性热,长期饮用会持续消耗肝肾阴液,如同给干涸的池塘继续抽水,最终导致虚风更盛,震颤加剧。
扰乱气血运行:短期饮酒可能疏通气血,但长期则会导致气血逆乱。明代李梴在《医学入门》中说:“酒性喜升,气必随之,痰郁于上,溺涩于下。” 气血逆乱会加重经络阻滞,使震颤更难控制。
影响脾胃功能:中医治疗震颤常需调理脾胃以资化源,而酒精会损伤脾胃阳气,导致水谷精微运化失常。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,筋脉失养更甚,形成恶性循环。
临床数据也显示,长期饮酒的特发性震颤患者,病情进展速度比不饮酒者快 30%,且更容易出现肢体僵硬、步态不稳等并发症。
特发性震颤患者酒后症状减轻,是酒精对神经系统的暂时抑制,绝非治疗作用。从中医角度看,长期饮酒只会耗伤肝肾阴液、扰乱气血运行,最终加重病情。
调理特发性震颤,应遵循 “滋补肝肾、健脾益气、疏通经络” 的原则,结合饮食、中药、针灸等多种方法。若症状明显,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师,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,切不可寄希望于酒精这种 “饮鸩止渴” 的方式。
最后以《黄帝内经》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: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。” 保持平和心态,配合科学调理,才是应对特发性震颤的正确之道。
了解更多精彩内容-公众号-舞蹈病知识讲解倍倍网
发布于:北京市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